椎間盤突出(Herniation of Inter-Vertebral Disc, HIVD
◎疾病定義
脊椎在長期承受反覆不當的活動時,常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,而造成椎間盤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,導致椎間盤退化變形,造成纖維環龜裂,其內部髓核往外突出,此稱為椎間盤突出(Herniation of inter-vertebral disc, HIVD)
*導因:髓核之脫出可能是突然發生的。
a.創傷約佔50%,如提重物、滑倒、摔倒時屁股背部著地。
b.椎板退化。
c.退化性疾病,骨關節炎、關節強直性脊椎炎。
d.先天性異常,脊椎側彎。
一般人或許不知道正常脊椎壓力站立是平躺的四倍,坐立高達六倍,而不正當的坐姿或站姿更加重脊椎壓力,對站姿而言將由原來的四倍變成六倍,而坐姿壓力由六倍變為十倍;一般除了睡眠八小時平躺脊椎是在最小壓力外,其他時間脊椎隨時承受很大的壓力,其他時間脊椎隨時承受很大壓力
◎椎間盤突出的種類:
1. 頸椎間盤突出:頸椎管道空間較大,足以容納突出的椎間盤,不至於產生明顯的脊椎傷害。
2. 胸椎間盤突出:胸椎連接著肋骨及胸骨板,穩定度高,且胸椎運動較少所以椎間盤突出的機會也較少見。
3. 腰椎間盤突出:第4至第5腰椎及第5腰椎至第1薦椎關節是最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的關節所在,因其活動性大,故損壞的機會也相對增加;然而椎間盤在每一階層均只壓迫兩條神經根之一,因此病人通常發生單腳疼痛問題,即少發生兩腳同時疼痛的狀況。
◎疾病症狀:
1.下背疼痛
2.因噴嚏、咳嗽、彎腰加劇
3.躺下舒服、疼痛輻射至腿足
4.向健側傾斜
5.小腿、大腿後側有抽搐痛
6.患肢皮膚上發麻、感覺異常、下肢遲鈍
7.深部肌腱反射減弱
8.坐骨神經痛
9.站立時骨盆傾斜
10.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
11.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
晚期
1.背後看起來扁平
2.腿部肌肉無力萎縮
3.反射消失
◎疾病診斷
測試坐骨神經的證實性測驗
椎間盤脫出的病人,當他將髕關節和膝關節屈曲呈九十度後,叫他再將膝關節伸直時,會呈現阻力或疼痛的現象,踝反射或膝反射消失,是脊椎神經受壓迫的徵象之一。
X光片
發現退化性變化或以前破裂過的椎間盤上,是很有價值的。
脊椎攝影
將放射線不透性物質注入硬腦膜腔,顯影劑經過腰椎管道的路徑,以螢光屏檢查儀器跟蹤,當有破裂椎間盤碎片,顯影劑的填充有漏洞時,可以肉眼看見,並且拍下相片作為更進一步的研究。
核磁共振攝影(MRI)
顯示出狹窄的部位(脊髓腔的狹窄)、椎間盤物質的突出進入脊髓腔、或受侵害之脊髓神經根。
電腦斷層掃描(CT)
可証明脊椎狹窄症,或其他伴有退化性椎間盤疾病的變化。
◎治療方法
1.休息:在急性期必須臥床休息,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。
2.熱療:緩解疼痛、鬆弛肌肉。
3.牽引:增加椎間的空隙以減少椎間壓力,進而降低椎間盤突出的可能。
4.矯正姿勢:養成正確的姿勢(包括站姿、坐姿與行走姿勢),減少復發的機會。
5.運動:動作應平穩緩慢,不可快速,持之以恆才有效。在做運動時,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。
◎椎間盤突出患者應注意事項
1.床:採用軟硬適中的床;即睡硬板床,上放棉墊,或睡榻榻米床。床墊的軟硬度調節以早晨起來腰腿部不疼痛為原則,不要睡過軟的彈簧床。
2.睡姿:不要俯臥,最好曲膝側睡;仰臥時,雙膝下要墊枕頭。
3.起床:由仰臥到側躺,雙腳移到床沿,然後手用力將身體撐著坐起。
4.坐:不要坐低沙發,要坐高背椅子,將腰靠著椅背,上身保持正直;若椅子太高,應拿小板凳墊腳。
5.站:腰要挺直,雙足分開,膝微微彎曲,婦女盡量避免穿高跟鞋。
6.蹲下:不彎腰拾物或抬東西,改以先半蹲下姿勢,即上身保持正直,雙腳一前一後分開,彎膝蹲下。
7.盡量在各活動中保持良好姿勢,不要操勞過度,多休息;必要時請醫師開協助腰部支持之束腰處方。
◎另一方面可在家進行運動治療:
1.平背運動:仰臥雙腿彎曲,做深呼吸,用力收縮腹肌,使腰部盡量貼著床,保持這姿勢約五秒,然後放鬆。
2.仰臥起坐運動:仰臥雙手平伸,抬頭使肩膀離開床面。
3.鼻碰膝運動:仰臥雙手抱膝,用力彎曲下膝,使呈接近膝蓋。
4.手碰趾運動:雙腿伸直採坐姿,雙手盡量伸直,向前碰腳趾。
5.起跑運動:手扶固定物,雙腿一前一後,前腿弩曲,後腿伸直,呈起跑動作,雙腿交替。
6.蹲下運動:站姿,上身保持垂直,曲膝蹲下,腳跟不可離地,似蹲馬步。
每種運動各做三次,以後每隔幾天增加二次,直到十次為止;每日做三次,動作應平穩緩慢,不可快速,持之以恆才有效。